top of page

寫下有關
實驗教育

系列新聞

相關新聞

  • 作家相片站長/金醬

雜學?砸學?哪一種學習方法最適合你

已更新:2018年12月19日




有沒有曾經對於現在的教育體制感到失望?在實驗教育這個名詞還尚未被大眾所認知時,僅有聽過「自主學習」或是森林小學,但什麼樣的學習模式適合自己,並沒有一個可以被確認的管道,只能自己硬著頭皮苦讀下去,可謂「十年寒窗無人問」。



坊間許多流傳著許多「XX教你最有效筆記術」,或甚至延用哈佛、康乃爾、耶魯等著名美國大學學生推行的筆記方式,這些方式僅是教導我們如何將龐大資訊轉化為可以閱讀的,是一種資料類化的動作,但是我們此篇所要談及的是更大的學習模式,筆記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!



到底什麼是雜學?





十月初(10/5~10/7)以「勇不設限Dare to Be」為主題的2018雜學展,即是針對不同的實驗型機構、學校,甚或是一個教育新創組織,都是可以當作展覽的媒材,在這三天之內盡情分享自己所辦學的理念,策展人蘇仰志(地瓜老師)在其活動官網這樣寫道: 教育是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的結構,要改變的絕對不是僅僅教育本身。真正要改變的是「當中的人」以及與這些人有關的「社會情境」,試圖將華山1914文創園區當作一個巨大的教室,把現階段全台灣的新興教育模式或機構搬上檯面。



本次展覽分成「主展館」(當代社會教育實驗機構或組織)、「教育新創展」(教育新創團隊)、「教育設計新秀展」(設計思考的設計新秀匯集)、「兒少館」(強調使用者體驗的分眾策展方式,對象為3-17歲兒少)、「青村實驗式」(與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計畫合作)、「臺北超能力世代」(跨域設計教學)六個大類別,其中還有各自切分成數個小面向,另外還有以深度體驗的小班制「雜學工作坊」,以及許多大咖級講者對於文化、社會、教育等議題進行系列演講。網羅了眾多教育組織目的即在於體現雜學精神:雜學是一種多元的學習形態,跨領域地去學習各方的技能。雜學同時是一種實踐的精神,並沒有明確的被規定學幾種,怎麽樣的形式才能稱爲雜學,每個人心中的雜學定義亦有或多或少的不同。雜學可以被分爲兩種,一種是爲了達到跨領域多方學習的實踐,而另一種雜學並非目的而是一種產物,原本就存在的事物中蘊藏雜學的中心精神。



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


「雜學只是一個途徑,並不是唯一解」雜學校也只是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對外展出的平台,還有許多組織未拋頭露面,重要的是在雜學過後能夠確立自身有興趣並且想要深究下去的機構、學習法、工作組織,但許多人往往是踏不出實踐的第一步,對於學習抱有恐懼,如今已有眾多線上教學平台,如hahow好學校募資專案、Coursera開放式課程,確立好學習的管道後,便可以開始著手進行,當開始操作後,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模式!



雜學,其實不是亂學,而是透過各種學習的嘗試體驗,從中找回學習新事物的樂趣,進而更清楚自己的性向。因此,雜學校一詞其實是有很多雙關的意義,可以是一所教學很雜、很多的學校,也可以是很多不同專業的學校,一起提供學習者紛雜的選擇,也可以代表破除疆界的教育,讓學習不再只停留在教室,而是世界任何地方。 --取自倡議家《 雜學不是亂學 「有敢擇學」讓天才好好做自己》


 

參考閱讀:

3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